青岛专区
欢迎光临中国(山东)国际贸易单一窗口门户!
7x24小时热线:95198 退出

通 知

当前位置 : 首页 > 首页 > 政务公开 >

2021年度青岛关区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口岸营商环境十佳实践案例

www.singlewindow.sd.cn 2021-12-13

近年来,青岛海关高度重视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口岸营商环境工作,与地方口岸部门紧密配合,聚焦市场主体关切,持续推进跨境贸易便利化改革,不断优化通关流程、创新监管方式、提升通关效率、降低通关成本,涌现出一批制度创新性强、企业获得感强的特色做法。

近期,山东省口岸办联合青岛海关经过宣传发动、单位推荐、网络评选、组委会评审等程序,在广泛征求市场主体意见的基础上,评选出2021年度青岛关区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口岸营商环境十佳实践案例,现予发布。

 

2021年度青岛关区深化“放管服”改革

优化口岸营商环境十佳实践案例

(排名不分先后)

 

一、编制发布“上合指数”服务中国—上合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建设

二、创新推出“上合·银关通”关税保函业务模式

三、畅通中韩“海上高速公路”助力“甩挂运输”领跑全国

四、关地共建原产地证书审签中心抢抓RCEP机遇

五、实施“先期机检 码头直提”监管模式实现无感通关

六、推行“陆海联动 海铁直运”监管模式助推内陆港建设

七、实施放行后报关单集中验估作业模式

八、优化出境竹木草制品监管模式助力老区乡村振兴

九、实施“静默监管”为造船行业减负增效

十、试点国际机场候机楼内公共场所“大许可小备案”管理模式


一、编制发布“上合指数”服务中国—上合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建设

(一)背景目的。

设中国-上合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宣布、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战略决策。为更好促进我国对上合组织国家经贸发展,积极服务上合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建设,在总署统计司的授权和指导下,青岛海关统计分析处自2019年10月开始研究编制“中国对上合组织成员国贸易发展指数”,并同步启动了指数网站和发布平台建设工作。2020年11月30日,李克强总理在上合组织成员国政府首脑(总理)理事会第十九次会议上,将发布“中国对上合组织成员国贸易指数”作为我国支持上合组织发展的重要举措。随后,外交部将该项工作列入落实会议18项成果清单之一,时任山东省委书记刘家义做出专门批示,青岛海关也将其列入党委今年的大事实事重点推进。

(二)主要做法。

1. 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2018年习近平主席在上合青岛峰会宣布建设上合示范区后,青岛海关坚决贯彻习主席讲话精神,积极服务国家战略,紧紧围绕上合特色开展分析研究,首创提出编制上合指数,获得总署统计司肯定并列入总署统计工作要点。2020年李克强总理在上合总理会议上将中方发布上合指数提升为我国促进上合经贸发展的重要举措,时任省委书记刘家义作出专门批示,青岛海关深入落实总理和省领导指示批示要求,加快推动指数编制和网站建设工作。

2. 坚持大事引领、打造样板。上合指数的成功编制和发布离不开青岛海关党委的高度重视。分管关领导带队到海关总署汇报指数编制工作并多次与总署请示沟通,今年又列入青岛海关党委8件大事实事之一重点推进。为确保指数编制的科学性和严谨性,课题组对指标体系进行多次研讨优化,成功通过总署专家评审,并协调海关总署办公厅、科技司和信息中心,顺利将指数网站作为海关总署门户二级网站部署上线。海关总署统计司充分肯定该项工作,明确要求青岛海关认真总结经验做法,为其他海关编制中国对东盟指数和中国对中东欧指数提供“青关样板”。

3. 坚持开放合作、互利共赢。编制上合指数是青岛海关发挥统计数据和监测预警优势,积极引入外部资源,探索开门搞研究的创新实践。课题组积极向海关总署统计司请示汇报,获得指导授权和资源支持;发挥青岛大学的“教科研”资源和学术人才优势,实现课题研究的突破提升;借助数据分析中心技术开发和系统运维优势,开发建设上合指数展示平台;发挥胶州海关联系协调上合管委的便利,争取地方政府的资金和平台支持;引入中信保全球贸易风险数据,丰富指数的信息支撑。

4. 坚持守正创新、务求实效。青岛海关在进出口监测预警分析基础上,集合关区专业人才成立工作专班集中攻关。通过全面研究上合国家经济贸易特点,深入挖掘数据信息,开创性地从贸易规模、发展速度、贸易质量和贸易主体4个维度,建立起科学客观并具有上合特色的贸易发展指标体系。同时,青岛海关创新指数发布展示方式,开发建设专门的展示平台,面向全球常态化展示指数,并提供相关数据信息服务,确保真正发挥指数服务贸易发展的作用价值。

(三)实践成效。

2020年8月,海关总署邹志武副署长在2020青岛陆海联动研讨会上对外介绍了上合贸易指数编制情况。2020年9月,上合贸易指数完成编制并通过了由海关总署统计司牵头的专家评审,指数的可视化展示平台也通过验收。2021年4月26日在“2021上海合作组织国际投资贸易博览会暨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青岛论坛”上,海关总署统计司李魁文司长正式对外发布“中国对上合组织成员国贸易发展指数”,上合指数网站同步上线运行。

“中国对上合组织成员国贸易发展指数”可以客观展示当前我国与上合组织成员国间进出口贸易现状,并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外贸发展趋势进行有效反映,是我国对上合组织成员国间贸易发展状况的“晴雨表”和“风向标”,为各级政府制定经贸政策提供了决策依据,为企业更好开拓市场、促进国际贸易发展提供了信息支持。

二、创新推出“上合·银关通”关税保函业务模式

(一)背景目的。

上合示范区作为与上合组织国家相关地区间双向投资贸易制度创新的试验区、企业创业兴业的聚集区、“一带一路”地方经贸合作的先行区,始终肩扛先行先试、以制度创新推进国际经贸合作的重要使命。胶州海关在优化营商环境、帮扶属地企业发展过程中了解到,部分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存在因缴纳关税保证金引起资金占压的问题,资金周转效率慢影响了货物通关速度。针对企业进出口通关中的“痛点”“难点”问题,胶州海关与上合示范区管委、青岛市商务局、青岛农商银行共同推出了“上合·银关通”关税保函业务,相关进出口企业凭借青岛农商银行出具的“担保文书”就可享受“先放后缴、汇总纳税”的便利,实现货物正常通关,兼具创新性、规范性与便捷性。

(二)主要做法。

1. 精准把握,确定施策范围。海关与上合示范区管委会共同筛选出海关认证以上级别的进出口企业纳入“白名单”,“白名单”企业可向青岛农商银行提出申请,由银行向海关出具缴纳海关关税的担保文书,提供关税保函服务。企业获得“先放后缴、汇总纳税”的通关便利服务,于次月第5个工作日结束前完成上月应交税款的汇总电子支付。

2. 完善流程,做好风险防控。海关制定了详细的业务流程、风险控制、授信额度、叫停机制、联系机制。关税保函额度不超过企业上年度全年海关税款的15%或企业上年度单月最高海关税款的110%,单户最高授信额度一般不超过1000万元,该业务总授信额度不超过1亿元。上合示范区设立5000万元的关税担保风险补偿基金,专门用于海关税收风险补偿,最大限度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

(三)实践成效。

一是减轻企业资金压力。与传统方式相比,实施“先放后税”措施后,整个流程“零手续费、零担保费、零保证金”,降低了融资成本,大大加速资金回笼周转,预计每年可为享惠企业产生经济效益200万元以上。二是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与胶州海关“汇总征税”改革相结合,凭借银行担保,企业进口货物到港申报后可直接放行提货,事后每月汇总缴纳税款,实现了政策红利的双重叠加,在缓解企业资金压力的同时加快了货物通关速度,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进一步强化信贷资源支持,创新丰富金融产品,为实现上合示范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三、畅通中韩“海上高速公路”助力“甩挂运输”领跑全国

(一)背景目的。

“甩挂运输”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大韩民国政府陆海联运汽车货物运输协定》及《第一阶段议定书》约定的运输方式,是建设中韩“海上高速公路”的重要抓手。与传统集装箱运输方式相比,“甩挂运输”可减少港口装卸、吊装和集疏港环节,已成为精密仪器、半导体配件及大中型高精尖设备首选物流方式。依托青岛大港海关便捷高效监管以及青岛至韩国仁川双向滚装航线优势,青岛通道已成为中韩陆海联运第一阶段“甩挂运输”物流模式在全国应用业务量最大、也是最便捷的通道。该监管方式在为企业大大缩减时间和物流成本的同时,也促进了中韩乃至东北亚地区的经济交流。

(二)主要做法。

1. 完善集疏港流程,加快口岸放行速度。在口岸进境环节,海关协同船公司、港口部门、运输企业、货运代理等多方无缝衔接,实现船到即卸、即卸即走。韩国挂车在中国牵引车的牵引下直接进入口岸监管作业场所内,海关放行后无需再更换车辆,可直接驶往江苏、湖北、山西、北京、上海、重庆等目的地,真正实现了货物“门到门”快速运输。

2. 创新海关监管措施,优化监管流程。海关参照进口集装箱监管模式对韩国挂车进行监管,与传统按“暂时进出口”模式监管相比,流程大大简化,等待时间大幅缩短。海关支持企业按“通关一体化”或“联运中转”转关进行申报,对“联运中转”转关模式,进一步优化监管,允许实施无牵引车状态下先行施封、即挂即放模式,再次缩短了口岸等待时间。下一步,该关将继续推动将“甩挂运输”与“船边直提”等海关政策叠加,产生“1+1>2”效应,使中韩“海上高速公路”再次提速。

3. 海关与交通运输部门联动,实现挂车出省通行。青岛大港海关积极宣讲海关监管政策,主动协调交通运输部门和运营企业,便利韩国挂车到交通运输部门备案。挂车备案后可享受国内车辆政策,海关放行后可实现全国自由通行,目前主要业务已通达山东、江苏、重庆、湖北、山西、湖南、北京、安徽、陕西、内蒙古等省、自治区、直辖市。

(三)实践成效。

1. 保证精密设备运输安全。中韩贸易或过境的很多货物属于高价值的精密仪器或者半导体配件,对运输过程的安全平稳性要求极高,通过“甩挂运输”加挂牵引车头后直达目的地,省去口岸三次吊装作业环节,运输安全性大大增加,避免了因吊装搬运造成碰撞带来的损失。

2. 以海运价格跑出空运速度。“甩挂运输”可为每个集装箱省去三次口岸吊装作业和一次港口运输车辆的占用,大型设备甩挂运输也不再按散装货物收取海运费,大幅降低集疏港物流成本,每车可节省约3000元人民币。同时大大减少货物滞港时间,货物加速提离,运输时间上比普通海运节省2-3天,使海港间物流快速联动,真正实现了以海运价格跑出空运速度。

3. 货运量、辐射范围均居全国第一。多年来,中韩陆海联运青岛通道运行顺畅,取得业界较好口碑,货运量持续增长。2021年1-10月,门到门全程“甩挂运输”货运量达到990TEU,同比增长94.1%,业务范围辐射全国10余个省份,货运量位居国内同类通道首位。

四、关地共建原产地证书审签中心抢抓RCEP机遇

(一)背景目的。

RCEP涵盖了全球30%的人口、经济总量和对外贸易,对于深化区域经济一体化、促进贸易和投资便利化自由化具有重要意义。作为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主要节点城市和海上合作战略支点的“双定位”城市,青岛对RCEP成员国的贸易比重达到37%,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具有独特的价值和优势。青岛大港海关与青岛市市北区人民政府共同组建的RCEP青岛经贸合作先行创新试验基地原产地证书审签中心,是全国首个关地共建的原产地证书审签中心,该中心的启用不仅是海关促进青岛市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有力举措,也是关地携手推进原产地管理创新的有益探索,必将在全省、甚至全国形成示范效应,有力推动RCEP青岛经贸合作先行创新试验基地打造“政策高地”和“产业高地”。

(二)主要做法。

1. 搭建合作平台,拓宽服务渠道。通过叠加地方政府资金、平台与海关专家、技术优势,打造青岛市RCEP等自贸协定实施的综合政务服务体系,促进企业充分享受RCEP等自贸协定关税优惠,帮助企业规避风险,推动青岛市充分利用RCEP生效前的窗口期。同时将海关、税务、贸促、商法等相关业务整合并精简,为企业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实打实地为企业提供解决在RCEP经济活动中“疑难杂症”的增值服务。

2. 破除辖区界限,优化资源配置。建立覆盖青岛市对RCEP成员国出口货物的原产地签证,破除青岛市各隶属海关辖区界限,优化签证人力资源配置,构建原产地证书“智能化自动审签+人工集中分类审签”模式,实现原产地签证的集约化、专业化、智能化,统一区域原产地管理要求,提高签证质量和效率。同时开展关税政策咨询、原产地预审等前置性涉企服务,并为地方政府提供关税减让和原产地规则等技术支持,有效助推青岛市抢抓RCEP签订机遇。

(三)实践成效。

1. 提升自贸协定实施的便利化水平。有效提高原产地证书审签效率,通过推广应用原产地证书智能审核和自助打印,原产地签证“零跑腿”办证比重达到63%,“零等待”审核比例超过7成,多业务一站式服务为企业带来极大便利。

2. 提升原产地管理集约化、专业化水平。采用人工集中审签出口RCEP成员国货物原产地证书新模式,可将原产地证书人工审签时长由原来半个工作日缩短至1小时以内。此外,原产地调查流程环节也由之前的3次压减至2次,原产地实地调查时长压缩30%以上,非实地原产地调查100%实现非接触办理。

五、实施“先期机检 码头直提”监管模式实现无感通关

黄岛海关在通关便利化方面充分发挥“智慧海关”作用力,强化“先期机检+智能审图”应用,在海关、码头、企业信息互联互通的基础上,在全国率先开展“先期机检 码头直提”模式改革试点。该模式在提高查验效率、压缩通关时间、减少物流环节、节省物流成本、企业无感查验等方面优势明显,进一步优化了口岸营商环境,促进跨境贸易便利化。

(一)主要做法。

1. 优化海关非侵入检查设备布局。一是广覆盖。将海关H986大型集装箱检查设备优先部署于港口前沿主要通路之上,使得集装箱卸船后可以就近、便捷地通过检查设备,提高设备检测覆盖面,年检查能力超20万自然箱。二是提速度。优化先期机检设备选型,使用通道式快速检查设备,使过机平均时间由2分钟降为8秒,实现司机不下车即能完成机检任务。

2. 深化智能审图应用。一是智能化。在先期机检环节引入智能审图,可24小时不间断作业,集装箱图像能够实现智能审核,为人工审图提供了数据支持,切实提升了审图效率。二是多维度。拓展智能审像重量维度分析和多维数据建设,深化“安全准入+舱单智审+报关单智审”三级算法应用,提高对安全准入类商品的有效识别。

3. 构建先期机检和传统机检联动机制。一是实现先期机检图像在先期机检服务器和联网集中审像服务器之间的自动调取,做到申报前、申报后图像精准匹配,打通数据传输障碍。二是逐步探索形成先期机检与风控的配合机制,将先期机检融入海关风险管理,先期机检结论作为重要参数参与风控布控决策。

4. 实现基于先期机检的查验流程再造。机检审图无异常的货物:没有人工查验指令的,货物从码头直接提离,与目前查验流程相比,删减了企业委托港务部门拖箱至机检查验区,以及机检后返回至查验待检区的环节,企业物流成本进一步降低。带有人工查验指令的,或后期被风控指令捕中的货物,从前沿堆场直接吊箱至查验平台,货物无需再次过机,直接使用先期机检过机图像,大大缩短了过机等待、图像审核的时间。机检审图发现异常的货物:一是通知风控部门有针对性地增加布控指令,提升布控指令的精准度,更好的发挥先期机检前沿触手作用;二是将图像不断添加到数据库中,逐步提升智能审图准确性,实现大数据应用良性循环。

(二)实施成效。

1. 海关顺势监管,企业无感查验。进口货物卸船后顺势经过先期机检设备,无需通知企业拖箱至查验区过机,企业在不增加任何时间和经济成本的情况下接受海关检查,避免了企业拖箱至查验区的运输费用和排队时间,整个过程实现企业无感通关。新模式可节省企业物流成本每箱约 600-1000 元,平均压缩通关时间 3-7 个小时。

2. 提高港口作业效率,提升港口竞争力。码头直提货物可以节省从码头到查验区的全部物流动作,节省人力物力,机检后仍需人工查验的货物可从前沿堆场直接调箱至查验平台,无需二次过机,避免码头重复作业。通过直放直提优化了现场查验流程,有效缓解物流运力,缩减港口物流运输成本,切实提升场地周转效率和港口综合竞争力。

3. 优化海关作业,提升国门防护水平。2021 年以来,查获废碎牛皮等禁止进口固体废物 82.5吨,查获走私进口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法螺科法螺的贝壳、人造毛皮等案件,有效防范安全准入风险,为提升国门防护水平贡献了力量。

六、推行“陆海联动 海铁直运”监管模式助推内陆港建设

青岛是“一带一路”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的主要节点和海上合作战略支点“双定位”城市,陆向连接中亚欧洲、海向辐射东亚、东南亚乃至整个太平洋沿岸,双向互联优势明显。黄岛海关利用青岛港口便利与铁路运输优势,与枣庄海关共同发力,实施“陆海联动 海铁直运”监管新模式。该模式下,出口货物在枣庄海关完成申报、查验、放行后,通过铁路直达青岛港装船离境出口到全球各地。通过该模式连接“内陆港”,可有效拓展青岛港物流腹地,支持内陆港发展建设。新模式实施以来,黄岛海关共监管“陆海联动 海铁直运”业务 466票、820箱。

(一)主要做法。

1. 推动港口功能向内陆腹地延伸,服务“一带一路”。通过海关转关、在途系统以及港口管理系统将内陆港与港口相连,使港口成为内陆港的中转站,内陆港成为港口的功能区、延伸区、扩展区。内陆港与码头作业系统实现数据互通,申报放行的货物信息自动进入码头配载流程,快速完成属地放行、提单换单等操作流程,避免了甩船和加急费用。

2. 便捷通关、提高效率。企业在属地海关“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关港互动,完成系列通关手续,降低出口风险,同时借助铁路运输价格及政策优势,避免传统公路运输施、验封操作,进一步提高通关效率,降低企业费用。

3. 解决铁路入港“最后一公里”问题。到达码头铁路场站的货物无需再堆存、验封,直接运抵码头前沿,过卡自动发送运抵报告,系统自动核销转关单,生成放行信息。

(二)实施成效。

新模式后,每票货物通关时间由原来的 20 小时缩短至 3小时。内陆港作为港口码头的延伸,内陆企业感受到实实在在的便利。海关放行的出口货物,会进入码头生产作业系统,有效规避甩船风险。而创新的海关物流监管模式,解决了码头铁路场站至码头“最后一公里”问题,不仅提高了通关效率,更为企业大幅降低物流成本。据企业反映,通过铁路转关至码头出口的货物,每标箱较公路运输节约近400 元。

七、实施放行后报关单集中验估作业模式

(一)背景目的。

验估作业是指为确定进出口货物的商品归类、完税价格、原产地等税收征管要素,而实施的验核进出口货物单证资料或报验状态,对涉税要素申报的完整性和规范性进行评估的行为。2017年全国通关一体化改革后,青岛海关采取了分散验估模式,各隶属海关均设置验估岗位。为提高验估作业质效,提升关区税收风险防控效能,建立与改革需求相适应的验估模式,青岛海关关税处积极探索实施事中分散与事后集中相结合的验估模式。自2020年4月13日起,在烟台海关成立青岛海关事后验估中心(烟台),在辖区内7个业务现场开展集中验估试点。2021年3月8日扩大试点范围,统一处置烟台、威海地区7个隶属海关19个业务现场的放行后验估指令,有效提高验估工作的集约化和专业化水平,促进跨境贸易便利化。

(二)主要做法。

1. 调整职责划分,实施集约化管理。在全省率先打破了各隶属海关之间的职责界限,在烟台海关成立事后集中验估中心,统一负责接收、处置并反馈烟台、威海地区7个隶属海关19个业务现场的放行后验估指令,开展质疑、磋商、收集和验核有关单证资料等工作;其他海关业务现场仅保留验估联络员,负责与集中验估中心联系配合,协助集中验估中心完成验估作业。

2. 建立规范机制,统一执法标准。设置验估作业专岗,制定操作规程,从验估作业实施、验估作业处置、验估作业反馈等方面对作业流程进行严格规定,并建立应急联络处置机制,进一步规范执法标准和尺度,实现验估标准统一、作业流程统一、管理要求统一、执法结果统一。

3. 搭建信息平台,提升作业效率。开发验估作业实时监控平台,通过平台实现临期自动提醒、作业成效实时展示、部门间联系单一键拟制、企业信息点击查询等功能,彻底解决验估作业超期办结、核查成效无法统计、部门间联系沟通效率低、验估作业质量不高、影响企业获得感的问题。

4. 实施远程验估,拉近服务距离。为更好服务企业群众,进一步提升审核效率,对异地企业采取电话、远程视频等方式开展质疑、磋商等工作,企业足不出户便可完成验估核查,验估作业效率平均提升2-5个工作日,既降低海关行政成本,提高监管效能,也大幅节约企业时间成本。

(三)实践成效。

1. 验估作业效率和成效实现双提升。通过建立健全验估中心工作机制,验估作业流程和标准更加统一,落实海关总署税管局参数指令要求更加规范高效。2021年3月8日扩大试点以来,验估中心事后验估补税3900余万元,同比增长4.3倍;验估反馈及时率100%,有效率99%,同比分别增长10个百分点和4个百分点;平均作业时长较关区少6个工作日,退单率14.7%,低于关区5个百分点,是青岛关区事后验估补税金额最大的验估现场,3个海关总署税管局对验估中心作业质量评价均为五星满分。

2. 辖区整体风险防控效能逐步增强。一是打破单一现场验估的局限性,整体审价能力更强,对试点区域内进口混合芳烃、硫磺、沥青混合物等国际市场行情波动较大的5家企业统一磋商补税317万元;二是统筹研判区域内税收风险,举一反三延伸税管局税收风险防控触角,在关区首次发现进口租赁钻井平台漏报保险费补税181.4万元,对某企业在2个口岸进口原油特殊关系影响成交价格补税1300万元,查发关区最大一起涉嫌伪造原产地证书案件,案值9.98亿元,涉税7300万元;三是错位分工、优势互补,验估中心以“行业+商品”为单元开展风险防控,各业务现场以属地企业为单元实现协同防控,验估中心联合各隶属海关研判发现29家企业进口日韩小商品低瞒报价格风险,涉税142万元。

3. 征管服务效能得到充分释放。集中验估有效解决各验估现场一人多岗、身兼数职导致作业质效不高的问题。目前已减少20个现场业务人员的事后验估工作量,充实加强属地纳税人管理工作,提升以企业为单元的税收风险防控效能;试点区域7个海关已建立25家重点属地纳税企业底账、61家“双特”企业价格台账,“双特”补税863万元;避免企业多头跑腿情况,涉及多个现场的验估单证资料可在验估中心“一站式”提供,企业获得感明显增强,如烟台斗山工程机械(中国)有限公司在改革后可节省时间人力成本60%;促进关税专家人才培养,目前验估中心有海关总署税收风险防控专家组、铜精矿审价小组、RCEP专班成员各1人,青关好师傅团队导师3人,税政调研成效和估价案例汇编入选量连续保持关区前列。

4. 改革成效获得社会广泛认可。《青岛海关集中验估提升贸易便利化》等多篇试点成效新闻稿件在海关总署门户网站、大众日报、半岛新闻等媒体重要版面刊发,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相关改革经验获得地方政府高度认可,入选烟台市跨境贸易指标10大优化营商环境典型案例,并被推报为山东自贸试验区创新成果案例,获省自贸办调研组高度肯定。改革契合当前形势要求,有效减轻企业负担,企业纳税合规性和可预期性明显增强,已实施事后验估的520家企业满意率达到99.58%。

八、优化出境竹木草制品监管模式助力老区乡村振兴

临沂海关深入落实“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要求,用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举措解决出口企业、行业、产业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多措并举,助力老区传统产业出口,帮扶企业扩大出口、帮助农民增加收入、助力老区乡村振兴。

(一)背景目的。

竹木草制品是沂蒙老区传统的大宗出口创汇产品,年出口额近30亿美元,从业人员超过100 万人,吸引外来务工人员30 余万人,带动物流总额1200 亿元。其中,人造胶合板产量占全国1/3,柳编制品出口量超全国60%,出口量均居全国第1位。长期以来,竹木草制品出口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起到重要作用,富民兴市、促进就业的带动作用强。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因我国疫情控制稳定,复工复产秩序良好,全球订单向我国汇聚,出口企业订单持续爆满,出口数量大幅增加。此时,受企业运营成本逐年升高、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及关税壁垒、集装箱短缺等因素影响,企业发展面临新问题,对海关把关服务有了新的需求。

(二)主要做法。

1. 化零为整,推行查检联合作业,提高现场查检效率。突破业务岗位界限、人员科室界限,成立联合查检中心,统筹处理辖区查检、放行、签证等任务,集约安排关员、车辆,布控货物查检一天内完成,助力企业迅速出口,快速回笼资金,减轻资金压力。

2. 推陈出新,创新业务查检手段,增加线上查检方式。通过风险分析,改变以往主要依靠现场查检的做法,在保证一定现场查检比例基础上,对出口竹木草制品施行线上远程视频查检,进一步提高查检效能。

3. 去繁就简,优化注册登记/分类管理程序。文件审核申请材料,除特殊情况外,不再实施现场评审。企业申报资料异常的,通过线上远程视频方式验证,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加快企业注册登记速度。

4. 精准服务,宣讲帮扶企业,提升运行水平。主动搜集国外最新检疫要求、技术性贸易措施,深入产业聚集区开展政策宣讲,开展“一对一”帮扶,帮助企业提升产品质量;编写宣讲微信,用通俗语言将国外最新要求广而告之,提高企业应对能力。

(三)实践成效。

1. 出口业务大幅增长。 1-10月份,帮助278家企业取得出口注册登记资质,检疫出口竹木草制品134.6亿元,同比增长36.2%,其中,木制品101.4亿元、同比增长34.5%,草柳制品33.2亿元、同比增长41.8%。

2. 工作效能明显提升。与现场查验企业相比,线上查检企业可提前一天安排货物装运工作,预计共节省查检路途时间约8000小时,查检作业效率大幅提升,企业物流压力大幅减少,有效降低企业运营成本。

3. 企业满意度大幅提升。联合作业、视频查检的工作模式,基本实现布控货物日报日结,属地查检时限大幅压缩。

九、实施“静默监管”为造船行业减负增效

(一)背景目的。

新冠肺炎疫情以来,加工贸易企业受国外订单取消等因素影响较大,特别是造船行业建造周期长、资金占用量大,且部分船企因保税监管规定,常年有大量资金作为保证金质押而无法周转使用,同时海关也面临保税税款流失的风险。威海海关积极探索以模式创新和科技手段在不突破监管规定的前提下实现“松绑减负”,为船舶行业量身打造“静默监管”,有效破解“既防范风险、又纾企解困”难题。

(二)主要做法。

1. 聚焦监管效能。充分发挥隶属海关贴近企业的优势开展试点,借助威海市经济大数据运行平台,以人社、税务、发改委等部门多渠道数据信息为依托,建立反映加工贸易企业经营状态的风险数据评估模型,汇集海关数据,对接企业信息,开展企业经营风险实时监控和分析评估,着力于“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创新、用数据服务”的无感监管,通过数据综合分析达成对企业的精准画像,实现“数据监控、无事不扰”“数据预警、立即介入”的靶向监管。

2. 加强与地方合作。与地方财政、大数据部门开展信息共享与联动合作,汇集税务、市场监管等部门的职能集成、功能优化和监管协同,聚焦“管得住、放得开、效率高、成本低”,通过对企业资产、员工变动、社保基数等经营实体状况、纳税状况以及信用状况等数据指标进行分析评估,对不同评分结果采取针对性监管措施, 实现大数据应用的“静默监管”,获地方政府认可。“静默监管”作为支持威海中韩自贸区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区建设攻坚突破的措施之一。

3. 强化理论研究。基于对船舶行业日常监管节点性风险分析,确定3大类包含35项的高中低风险评估指标,与地方经济数据中心共同建立包含35项指标的“企业经营异常风险数据评估模型”,设定风险评估规则,评估研判企业经营异常风险。“静默监管”分析研究文章被海关总署《企业管理和稽查工作研究》第48期采用,课题文章已获青岛海关科研立项,课题研究正在进行中。

(三)实践成效。

1. 有效防控风险。“静默监管”将原来对保税货物的监管转移到对加工贸易企业的关注,将对企业手账册执行情况的关注延伸至对企业经营整体风险的把控,实现由“点”到“面”、由“局部”到“整体”的重心转移,监管覆盖度更广,监管内容更为合理,有效防范保税料件税款流失风险。试点成功后着力研究扩大“静默监管”应用范围,对威海辖区加工贸易企业开展实时监控和动态数据分析,今年已对4家企业通过数据分析发现的异常情况进行处置。

2. 纾解企业困难。将“静默监管”作为海关征收加工贸易风险类保证金的评估要素,对评估状态为低风险的企业予以赋值加分,免征加工贸易风险类保证金。试点企业招商局金陵船舶(威海)有限公司经评估经营状态平稳正常,处于低风险可控状态,已为其免于征收风险类保证金累计9000余万元,释放更多资金用于企业生产,企业获得感强烈。自试点以来,企业已经顺利交付3艘高端客滚船,进出口额同比增长109.7%,目前手持订单13艘,预计可持续到2025年。

3. 优化营商环境。“静默监管”在提高海关监管效能的同时,减少对企业实地核查的频次,使企业能将更多精力投入到生产经营上,也降低企业行政性成本。贴近企业实际的差别化监管手段和措施,对低风险企业的无感式监管都提升了企业的幸福感和认可度,为诚信经营、运转有序的企业营造出“少打扰”的良好营商环境,“静默监管”取得了关企共赢。

十、试点国际机场候机楼内公共场所“大许可小备案”管理模式

(一)背景目的。

当前我国“放管服”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为了在国境口岸深入探索深化“放管服”改革和优化营商环境的相关政策,减轻企业负担,提升海关监管效能,助力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势下经济社会恢复和高质量发展,青岛海关卫生检疫处联合法规处经过调研,结合风险评估结果,对优化国境口岸候机楼和候船厅内公共场所实施“大许可小备案”管理模式的可行性进行了相关探究,并于2021年5月在青岛胶东国际机场口岸试点候机楼内公共场所“大许可小备案”管理模式,抓住青岛胶东国际机场转场搬迁入驻企业集体换证的时机,将此监管模式在青岛胶东国际机场空港先试先行。目前已组织对试点工作情况进行阶段性评估和总结,并运用法治方式固化试点成果。下一步,将试点经验和成果向关区内空港口岸进行推广,最终争取向全国范围内推广。

(二)主要做法。

1. 创新改革,充分释放改革红利。为落实全国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电视电话会议精神,海关总署推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2020年在全国自贸区内对国境口岸公共场所的卫生许可项目实施“告知承诺制”审批先行先试,2021年推动口岸卫生许可证(涉及公共场所)在自贸区实施“审批改为备案”改革,同时将公共场所卫生许可“告知承诺制”经验成果在全国口岸范围推广实施。卫生检疫处为了响应党中央、国务院深化“放管服”改革要求,切实优化国境口岸营商环境,提高海关监管效能,根据候机楼内公共场所国境口岸公共场所卫生监督现状分析结果,首次创新提出对候机楼和候船厅内公共场所实施“大许可小备案”管理机制的设想,即把整个候机楼或候船厅作为一个整体实施公共场所卫生许可,对内部各类独立的小公共场所采取备案管理的一种管理模式。

2. 明确主责,创造良好营商环境。口岸运营单位作为候机楼这个大的公共场所的管理者,对整个国境口岸区域内公共卫生安全负有主体责任,因此,通过“大许可小备案”这样一种行政审批模式,由青岛胶东国际机场集团向所在地海关提出卫生许可申请,按照海关总署在全国口岸实行公共场所卫生许可“告知承诺制”的工作要求,海关实施“告知承诺制”审批,企业按要求对有关内容做出确认和承诺。青岛胶东国际机场集团向海关部门提交卫生许可申请时,要同时提交所有候机楼内由其招商入驻的需要备案的经营类公共场所和预包装食品经营单位的备案明细表。机场集团要对备案企业的营业执照和《企业备案申请表》进行留存以备海关部门后续核查。海关应在许可后2个月内对承诺内容是否属实进行核查,发现申请人实际情况与承诺内容不符的,海关应当要求其限期整改,逾期拒不整改或者整改后仍不符合条件的,海关应当依法撤销行政许可决定。通过这样一种方式,充分发挥口岸运营者的作用,进一步提升口岸服务水平,特别是在口岸核心能力建设和创卫工作中发挥主观能动性,还有效缓解了经营类公共场所小微企业的人力和办事成本,创造了良好的营商环境。

3. 统筹资源,提升海关监管效能。候机楼内各经营性公共场所生活用水、空调通风系统、垃圾废弃物的处理等内容具有统一性,口岸运营单位作为主体责任者进行日常管理具有监管共性,针对此特点,在青岛胶东国际机场取消原有对候机楼内所有类别公共场所逐一许可和监督的模式。在执行病媒生物监测、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监测以及微小气候监测任务时,以整个候机楼为整体,统筹设置监测点,科学制定“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方案。这样有效避免了资源浪费,使海关监管手段更加科学有效。海关工作人员通过这样一种“抓大放小”的方式,减少了大量非必要的重复性劳动,可以集中力量用于事中事后监管环节,使监管更加有力。

(三)实践成效。

青岛胶东国际机场口岸试点候机楼内公共场所“大许可小备案”管理模式以来,共对候机楼内73家公共场所实施备案制管理,约占辖区内所有公共场所的92.4%,充分体现了“我为群众办实事、一次办好少跑腿”的服务理念,使候机楼内公共场所运营商家真正实现了零跑腿。

在青岛胶东国际机场取消原有对候机楼内所有类别公共场所逐一许可和监督的模式,以整个候机楼为整体,科学制定“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方案,统筹设置监测点执行病媒生物监测、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监测以及微小气候监测任务,工作量减少至原来的5%,而且工作程序更加科学规范,监管手段更加科学有效。

创新管理模式,由青岛胶东国际机场集团向所在地海关提出卫生许可,对整个候机楼实施大的公共场所卫生许可,由机场集团统一实施卫生管理职责后,机场候机楼内公共场所卫生管理人员由原的74人减少为1人,大大降低了经营类公共场所小微企业的人力和办事成本,有效缓解了国际候机楼内受疫情影响较大的小微企业的运营压力。

 


上一篇:东营综合保税区进出口作业流程和作业时限
下一篇:青岛出台30项跨境贸易便利化措施 切实推进国家专项行动试点改革走向深入

相关新闻